偃师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回复: 0

[建议讨论] 袁隆平老先生于5.22日去世(袁隆平老先生于5.22日去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8 04: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1930年9月7日 ,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人们可能都不知道,上天为在世间的人们赏赐了一个怎样的角色。让世间多少人脱离饥饿!
  
       


  
        袁隆平
  
        1936年8月袁隆平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书 袁隆平在湖南省弘毅小学读书1939年8月袁隆平随父母来到了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 。
  
        后来在袁隆平读高中一年级时获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获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可知我们的这位袁老还是一位运动健将呢。
  
        1949年袁隆平去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读书, 后又到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学习。就这这时他接触到了农业研究,也下定决心,以后要他研究的水稻,走进千家万户,解决产量问题。
  
       


  
        1951年,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报名参加空军,体检、政审合格,后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而未入伍,继续留校学习 。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袁隆平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他当时是一个安江民校的教师,但面对当时严重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杂交水稻
  
        终于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袁隆平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
  
        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后来袁隆平在水稻的研究上不断突破,获得的奖项也数不胜数,基本上农业上科技上的奖项,以及国家贡献的奖项上,都拿得手软。
  
       


  
        获得奖项
  
        2018年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 ,后袁隆平院士团队与赵春江院士团队联合,在青岛市城阳区建立院士工作站,在中国盐碱地改造与智慧农业相结合领域开展研究。
  
        盐碱地培育水稻的研究要是成功,将是人类史上进步的一大步,可以解决成千上万的人的饥饿问题,而且还能解决盐碱地毫无用处的尴尬局面。袁隆平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他晚年还有两个梦没圆:“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禾下乘凉梦”就是超级杂交稻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目前正逐步接近这个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得知消息后,本人心里也是一片怅然,这么一位上天派下来拯救无数疾苦人民饥饿问题的神级角色,终究还是抵不过生老病死,但是我相信,他,一定会活在每个人的心中,永垂不朽!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偃师论坛

GMT+8, 2024-5-2 15:44 , Processed in 0.19511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